Date 2013.06.10
蘭嶼慢活的第一晚,我們要來親近一下夜晚的大自然。
準備好手電筒和相機,跟著嚮導一起去探險。
"對了對了,沒事就別靠近路邊的草叢,以免被蛇吻。"
這句話讓一夥人離草叢遠遠的XD
紫地蟹(學名:Gecarcoidea lalandii)為地蟹科地蟹屬的動物,
生活環境為海水,一般棲息於陸地潮濕的洞縫中,繁殖時期常遷移下海產卵。
在蘭嶼這生態豐富的地方看到陸蟹好像很稀鬆平常,
由其是雨後,騎車都要左閃右躲的。
這一張還是紫地蟹,但有發現和上一張的不同之處嗎?
正解是這張是公的,上面那隻是雌的。
公的體型較大,螯也較雌的巨大,
相同的是,都處於警戒狀態XDDD
一整個立的超直的,隨時準備攻擊&落跑。
落跑的速度還挺快的。
那這隻是公的還是雌的?
答案是--公的,腹部那塊三角標記夠明顯了吧,
從體型辨識不出來的話就直接看腹部唄!
這隻被燈光照到反光的昆蟲是傳說中的幸福蟲,
在傳統達悟族文化裡,如果男人用手指就能壓碎牠的堅硬外殼,
就能證明自己是勇士,而獲得女性的青睞,所以名為幸福蟲。
幸福蟲的真實身分為象鼻蟲,而照片的真身是小圓斑球背象鼻蟲。
其全身佈滿橢圓形或 圓形的水藍色斑點,
前胸背板有4枚圓斑,各腳腿節亦有斑點,
與大圓斑球背象鼻蟲近似,常棲息於海邊樹林之葉背下。
大圓斑球背象鼻蟲與小圓斑球背象鼻蟲的差異在於
小圓斑的斑點在翅縫是不相連的,而大圓斑是相連的。
有興趣的可以搜尋這兩種的圖片就知道其差異囉!!
蘭嶼大葉螽斯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,體長50~65 mm。
體色綠色。外緣呈菱形外突,外觀就像葉子,僅分佈於蘭嶼地區。
取食旋花科的植物葉片。成蟲出現於春季至秋季。
蘭嶼才看得到的台灣特有種不介紹不行啊!
至於為什麼沒照片呢。
因為啊,有手電筒在打光,小弟我的照片大反光啊@@
牠跟周圍的樹葉融合了,這種照片放上來會被打啊,
想知道牠的真身就請自行google囉。
然後要介紹的也是台灣特有種-蘭嶼光澤蝸牛
蘭嶼光澤蝸牛為樹棲型,殼呈圓錐形,殼頂略圓,殼呈白色,有光澤,
殼薄、略為透明但堅固,殼面有很多斜行的成長脈。
終於探出頭來了!!
竹節蟲,不知道是不是蘭嶼筒胸竹節蟲,
不能在蘭嶼看到牠就恣意認定是蘭嶼特有種啊,
所以,跳過XD
再來是超畏光的海蛇,一照到光就瘋狂爆走地想逃走。
闊帶青斑海蛇為蝙蝠蛇科的中型海蛇,全常最長可達150cm,
與黑唇青斑海蛇同樣具有藍黑相間環紋,但稍有不同。
闊帶青斑海蛇身體顏色主要由灰黑色及青藍色環紋組成,尾巴也較寬扁。
有看見闊帶青斑海蛇中段的M字記號嗎,
嚮導說闊帶青斑海蛇的中段會有M or m 的記號,
可以辨識與其他海蛇的不同。
闊帶青斑海蛇主要棲息於有礁石的海域,雖然單位毒性高,但出毒量少、攻擊性低,
在台灣,主要分布在東部海域,由其蘭嶼沿岸最常見。
黑唇青斑海蛇為蝙蝠蛇科的一種中型海蛇,身體細長,
全身由黑色和青藍色之環紋組成,兩者寬度大約相同。
上唇和頭頂前端呈暗褐色或淺藍色。
前額鱗2片,身體中段體鱗17列。全長最大120公分。
在台灣,主要分布在東部海域,由其蘭嶼沿岸最常見。
介紹的兩種海蛇都在蘭嶼沿岸最常見啊,
所以晚上的潮間帶都是滿滿的海蛇啊!!
手電筒一照下去,畏光的海蛇囫圇地逃竄,
那畫面回想起來還是令人頭皮發麻!!!!!
陸寄居蟹
陸寄居蟹屬,十足目陸寄居蟹科,全屬統稱陸寄居蟹,
是分佈於熱帶地區的寄居蟹。
陸寄居蟹的外表大致上與寄居蟹相似,
都是用螺旋形狀的貝殼著保護柔軟的身體。
由於海中生存的寄居蟹主要在海中或海邊生活,後足多為扁平。
但陸寄居蟹習慣在離海岸較遠的陸上生活,
所以後足故為粗而呈圓筒形,以便在堅硬的地面活動,
而最前的一對鋏足亦比海生寄居蟹強壯,用以取食及防衛。
為適應陸上的生活,陸寄居蟹在貝殼中積存非常少量的水,
以防止柔軟的腹部過於乾燥,而其鰓也可在潮濕地方呼吸,
所以陸寄居蟹必須定期補水份,不能長時間遠離水源。
其實牠長得挺可愛的,
只是攻擊型頗高,一碰到牠就會攻擊,
即使抓住牠的背,
牠的腳還是能往後勾襲擊。
找了一堆陸寄居蟹的資料及圖鑑,推測發現的這隻應該是短腕陸寄居蟹,
但也是小弟的推測啦,也太難分辨了,尤其還是在晚上拍的= =,
我盡力了!!
這次夜觀可惜沒有找到椰子蟹,也沒看到只聞其聲不見其身的蘭嶼角鴞,
但是蘭嶼豐富的生物資源也著實讓我大開眼界,
蘭嶼生態交響曲,現在也還繼續演奏著....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