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te 2013.04.05
儘管天候不佳、海象差,
雖然前個天吐得七葷八素,
今天,我們仍舊搭上船,
乘風破浪,往南海方向前進。
天況依舊不佳,陽光只賞臉5秒鐘,
隨即飄起細雨,雖說是春天,但這風依舊刺骨,
浪也不留情面的狂奔,
今天也是賭命的日子!!
因停留在望安的時間有限,
我選擇在花宅古厝漫步,
細細品味澎湖的古意。
寂寥與斑駁,是現在花宅的寫照。
由於人口外移,現在的花宅幾乎杳無人煙,
偶而才引來暫留的觀光客,但又旋即離去,
徒留古色門樓增添滄桑。
人去樓空的古厝,任憑風吹雨淋招致頹圮。
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,也就是花宅聚落,
在美國2003年「世界文化遺址紀念基金會」公布的世界100個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名單中,
與萬里長城同列榜上。
瀕臨危險的世界文化遺址,多驚悚的字眼!!
從斑駁的門窗看去,是荒廢已久的灶。
「囍」字窗,很有喜氣的窗戶,
這也是我對花宅的唯二印象之一,
另一項是這窗下的建物--咾咕石。
何謂咾咕石,
生活在海洋中的珊瑚死亡之後,骨骸沉積在海底,隨著時間的推進,
逐漸堆積增厚成為以珊瑚骨骸為主體的珊瑚礁。
珊瑚礁岩體或其岩塊的表面十分粗糙、尖銳,就是俗稱的「咾咕石」。
在『澎湖廳志,物產篇』也提到「咾咕石,府志作螻蟈石,云生海中,皆鹹鹵結成,
粗劣易腐。拾運到家,俟鹹氣去盡,即成堅實,以築牆,砌屋皆然」
早期沒有現代的建材,四周環海的澎湖諸島,靠海維生,
所需的建物也從海中取得,所以咾咕石就成為澎湖諸島中,
這些被稱為古厝的建物的主要建材。
花宅古厝中,整修、保持最完整的莫過於曾家古厝了,
左右兩旁的主窗,是濃濃書卷味的書卷窗
另一就是一旁的窗櫺,
用紅磚拼成一個曾字,像是在象徵後代子孫們要光宗耀祖般,
多麼霸氣!!
一旁攤販在賣的玩意兒,
奇形怪狀,又似火龍果般的東西吸引了我的目光,
一問之下原來是仙人掌的果實,
原來仙人掌會結果,小弟還真是孤陋寡聞!!
長的像火龍果的仙人掌果,吃起來的味道也很火龍果,
只是味道較火龍果淡、較酸,籽超多,
大小就像頻果籽一樣。
來到花宅,另一個吸引我注意的是「馬背」。
這裡並沒有馬,我指的馬背是屋脊那塊隆起之物。
吸引我注意的原因嘛......
我想是國中時期鄉土課被洗腦的夠徹底,
燕尾、馬背、藻井、拱斗、瓜筒...
OMG,我還叫得出名字@@
上網查了一番,才發現原來馬背還有五行的分別,
國中果然學的很淺,但那時還是殺了我不少腦細胞XD
以下是找到的資料:
馬背〈馬脊、箍頭〉在傳統建築中最初功能:脊樑上下壓重與襯托作用,
穩固防止正脊樑位移、鬆動、或下沉等。
馬背的造型因與傳統的風水觀念的結合,分別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等基本造型。
土馬背:方形,頂部呈平頭狀.民間極少使用,多使用在廟宇建築上。
火馬背:銳形,由多個反曲線形成,有如燃燒的火焰
木馬背:直形,呈較陡直的單弧狀。
較常在廟宇使用,常民使用者不多,使用者大都為較富裕人家。
水馬背:曲形,由三個圓弧構成,有如水波般起伏
金馬背:圓形,呈線條滑順的單弧狀
所以上面那張照片應是屬於金行馬背。
小弟有個疑問,
這裡的窗櫺都做鏤空的,
在風勢強大的離島,
難道不冷嗎??
這棟也是金行馬背。
很古意的門,
有發現嗎,門環上是八卦的造型耶~
雖然花宅早已改名為中社,
但門牌還是花宅。
張家公井
張家公井位於曾家古厝旁,
其地是早期張氏家族齊聚之地,過去望安島上水源嚴重缺乏,所以居民多是掘井取水。
不只房子,連房外圍牆也是用咾咕石搭造而成的。
狹窄的巷弄有摸乳巷的feel,
另一頭吹來的風雖然混著雨水,
但仍聞得出是海的味道。
從另一邊的小徑走去,
經過一片樹蔭,
果真,是海!!
也是,這小島無論走到哪都是海。
相較於我們下船的潭門港的滔天駭浪,
位於望安另一頭的中社港更顯風平浪靜,
雖然下著雨,但海水依舊透徹,
好希望這海的背景是一片藍天@@
原路折返,在一片仙人掌叢中,我發現囉~~~~
是迷你型的仙人掌果!!!
至於那一片仙人掌叢,
還真的是一大片啊!!!
不小心跌倒一定痛不欲生啊(抖~)
從海那頭回來再拍一張,
走過這小徑有如時空跳躍,
一邊是清新透澈的海,
一邊是懷舊耐尋的古厝。
我在細雨迷離中,
穿越時空,
漫步在花宅古厝,
細細品味這古意,
披著海風,
我在澎湖跳島,
我在望安,輕旅行。